Saturday, October 18, 2003

Promises

孩子並不天真,他們只是還學不會如何去假。

導演:Justine Shapiro, B. Z. Goldberg and Carlos Bolado

聽說這部片子在台灣也有上映,在2001年的金馬國際影展放映時,片名叫作「相約戰火蔓延時」,後來發行的片商將片名改為「美麗天堂」,前者還可以理解,但後者,我就真的摸不著頭緒了,這是一部在耶路撒冷取景的紀錄片,片中的主角是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的一群九到十三歲的孩子,片子裡沒有美麗,更沒有天堂。

還記得,片子開始時,那對以色列雙胞胎上學的情景,搭巴士,他們說,「最常發生爆炸的公車是18路。」在一個連這樣的統計都可以給出答案「18路公車」的城市,你期待看到什麼呢?

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那句口號?「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在這兒,他們說,「小心,人肉炸彈就在你身邊。」「我會很小心注意,如果有誰看起來不大對勁,我就會一直盯著他看,希望在事情發生之前來得及逃開。」雙胞胎之一說。

你笑了,心想,他們一定很厲害,因為每天上學都有充分的機會練習……這樣的想法,和這部片子拍攝者的角度很像,他們就是用這樣的態度和片中出現的孩子進行對話,讓他們盡量地呈現自己。對我來說,這就是這部片子特別之處,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這是誰的土地?」這是一個比「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更重要的問題,在那裡。兩邊的孩子都會說這土地屬於他們,而且可以侃侃而談、有理有據地告訴你,「為什麼這土地屬於我們」,因為這是他們從小就被教導的,是認同的核心。

之前讀到一個報導說,某個作家還是什麼文化界人士受以色列邀請參觀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參觀之後,他說,在那兒,今日的巴勒斯坦人就像當年的猶太人,那難民營就是一個大集中營,雖然沒有毒氣室。以色列人當然很火,聽到自己的客人這麼說。不過,在我看來,那傢伙說得並沒有錯。以色列所施行的政策不僅是種族隔離而已,在以巴區間有checkpoint,每個要進入以人區的巴勒斯坦人,都必須備足文件受檢,沒事沒許可,他們不能進入以人區,(但另一頭的以人則是隨時可以穿越邊界進入巴人區),換句話說,沒有許可文件,巴勒斯坦人是那兒也去不了的。他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受制於以色列政府。從前門走到後院,這樣的自由,不叫作自由吧?

當看見十來歲的孩子成群地走上街頭舉著自家爺爺奶奶手裡傳下來的鑰匙(當然那些鑰匙可以打開的大門早已傾垮不在),要求回到自己的家園時,你想到什麼?我想到,弱勢中的弱勢,可憐中的可憐,通常是無計可施的人才會走上街頭自力救濟,往往回報僅止於叫叫喊喊爽爽如此而已,真的有辦法,無需上街頭,真的上街頭,也不會比沒有辦法產生更多辦法,當這麼弱勢的表現,又必須靠十來歲的孩子擔起時,這個族群的未來,是沒有什麼光采可以期待。

一個禮拜我們可以聽到幾起suicide bomber事件?新聞報導說,這些suicide bomber是「無知的年青人」,我實在不能同意,他們並不無知,說他們是無知的,不如說他們是絕望的吧!當我想到在片子裡那幾個今日已是青少年的巴勒斯坦孩子,想到他們也許有天會成為suicide bomber,我不會感到驚訝,雖然心裡會覺得難過,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中很大的可能,我的難過來自,生命當有更多不同的可能。他們有嗎?

在片子尾聲,幾個在難民營裡的巴勒斯坦孩子邀請一對以色列雙胞胎到家裡吃飯,那是他們雙方第一次接觸對方,在那天結束前,工作人員找了翻譯(以巴語言不同,孩子間只能用簡單的英文溝通),問大家,經過一日的相處,感覺如何?一個作為主人的小孩哭了,工作人員問他怎麼了?他說,他想到,片子的拍攝即將結束,這群工作人員就要離開,這對雙胞胎也要回到自己的世界,然後,大家很快會遺忘,在那裡的他們,以及這一個下午所發生的事情,這一切彷彿徒勞,教他心裡難過。

這一切當然不會是徒勞,這片子在各地播放,許多人都看到他們的故事。然而,有時我也懷疑,兩邊的孩子共同分享的那個愉快下午,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驚鴻一瞥?如果以色列的孩子沒有被巴人的炸彈炸死,巴勒斯坦的孩子沒有被以人的軍隊射殺,如果他們順利長大,他們會將自己的國家帶至何處?會有一個又一個愉快的午後可以共享嗎?那樣的目標還有多遠?

很遠很遠……遠到你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親眼得見那實現的一天。

距離那個下午兩年之後,工作人員又回到耶路撒冷,訪問在片中出現的每一個孩子,別說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以巴的孩子就彼此不相同。片中那對以色列雙胞胎之一講到和巴勒斯坦朋友聯絡的情形,斷斷續續,並不時常,他說,自己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面對,學校裡的球隊啦!什麼啦!而那個在分別的時候哭了的巴人小孩,在鏡頭前則是說著,現在情況愈來愈複雜了,沒有人相信他們可以實現自己的計畫,如果他們對於人生還有計畫的話。

就是這個孩子讓我感覺有天也許他會成為一個suicide bomber,從那一幕中在他臉上所顯露出的絕望。

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天真;孩子並不天真,他們只是還沒有學會去假,所以,文化與教育的刻痕才能他們身上明白地顯露。你從大人身上看不見小孩,可是你可以從小孩身上看見大人。倘若你想瞭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歷史未來,最好的對象就是這個地方的小孩,這是我從這部片子裡頭學到的心得;因為小孩將大人教的東西都吸收了,而且毫不掩飾地呈現出來,他們對這些東西有某種信心,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因為那是學校、父母、媒體都大力主張、推廣的。如果你找了大一點的人當對象,那麼你所聽聞的將會是一些取捨過後的結果,在取捨之間,就失了真,你對於你想瞭解的,就會誤差大。

片子結束在以色列醫院裡頭的新生房,以這個鏡頭作結,也許是拍攝人員的希望吧!以一個美裔以人的角度來看,也只能這麼冀望了。只是,我在這幕沒看到什麼希望,諷刺,倒是看到一些。

這是一個遠方烽火中的世界,但,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從這群孩子的身上看到部分的自己,或者,自己的影響,在自己的下一代,那個一般稱為所謂的未來……

過去的未來,是現在,現在的未來,是未來,未來的未來是什麼?有什麼差別呢,如果你不從自己身上開始區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