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3

Torch Song Trilogy

導演:Paul Bogart
主演:Harvey Fierstein(同時也是編劇)、Matthew Broderick、Brian Kerwin、Anne Bancroft

一直很想寫這部電影,因為有一些「兒時」的回憶在裡頭,直到今天,我彷彿還可以感受到當年自己受到的那分感動、以及驚嚇。

我記得,在家附近的錄影帶店裡看到這支一九八八年的片子,中文片名「同性三分親」(同名舞台劇有人翻為「火炬三部曲」。還好錄影帶是大剌剌地打上「同性」兩字,不然我一定會錯過它),也不知道是在演什麼,只因看起來好像是同志片,我便帶著一點偷偷摸摸的興奮將它租回家了。那年我十三或十四歲,正在探索等在我面前的人生,會是什麼樣的可能;那時候,坊間可見的同志片大多拍得很唯美(或許根本該算是文藝片?)有男同志看,就不錯了,女同志,好像是很久以後才有聽說。

所以,這片子算是有些不同,是當時美國男同志處境的一個縮影。

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忘不了,第一幕,Arnold在後台的化妝鏡前,臉上的妝化了一半,他說了幾句台詞,打了一個手語,「not enough」他說。

這故事是倒述著說的,Arnold坐在後台,娓娓訴說他的前半生,分成三個階段,是片名的由來。

Arnold,故事的主角,從小就喜歡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偷擦媽媽的化妝品,長大後,他喜歡扮裝、唱歌、表演,個性卻還是十分害羞。他在一家夜總會表演反串秀。

Ed,Arnold的第一個愛人,是個雙性戀,最後兩個人的感情還是告吹,Ed迎向女人那一邊。這是第一段,Arnold第一次心碎。

Alan,一個外地來的年輕小伙子,一晚跟著朋友到夜總會看Arnold表演,便對他著了迷,就在兩個人一起搬進同志社區一間公寓,行將組成兩個人的家庭時,Alan在街上因為出手搭救一位被不良少年圍毆的老同志,自己也被毆打成重傷,送醫之後不治死亡。這是第二段,Arnold第二次心碎。

Alan死後,Arnold依照兩人原來的計畫,領養了一個青少年同志,兩個人住在少了Alan的那間公寓,Ed跟妻子離婚,暫住在Arnold家的客廳。這是第三段,Arnold在他的人生旅途上繼續前進。

寫實的故事,比起唯美的來說,好像總是比較複雜、比較多的不可確定。Ed從頭到尾都還在摸索自己究竟愛的是男還是女,年輕時候的Arnold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可以走向什麼樣的未來,直到積極、活潑的Alan出現,擺在眼前的兩人世界卻又因為命運的捉弄而告終。同性戀在街頭被不良少年盯上毆打致死相較這些,也不會是一個太過美麗的畫面。

還有一段更嚇人。

Arnold和Alan在一起後,有天Ed的未婚妻堅持要Ed邀他們倆到鄉間度假小屋共度週末,她一方面想要表示友善與大方,另方面當然也是想要跟未婚夫的前男友來個較量。Arnold原本是一點都不想赴約的,可是Alan堅持他們一定要去(他心裡當然也是想要會會那傳說中的Ed),於是他們就去了,度過了一個表面上還算是愉快的週末,然而,在其中的一個空檔,當Arnold與Ed的未婚妻坐在草地上聊天,Ed帶著Alan到處看看,他們兩個居然在穀倉裡作了起來。Alan的較量果真不是隨便說說,而Ed的褲襠也實在是拴得太不緊了,人家一點挑逗,他就情不自禁;當Alan告訴Arnold時,他簡直不敢相信,Alan卻說他只是想要試試Ed是否真像Arnold說的那樣好罷了,他臉上還一副「不過爾爾」的表情。

「媽呀!同性戀到底在想些什麼?怪不得人家說你們亂七八糟!」還搞不清楚自己是什麼的小拉子,避開家人在電視機前看得心驚膽跳,沒想到同性戀的生活居然這麼可怕。

當然,現在想起來會覺得好笑了。(真是記得當時年紀小~)

人生,其實就是這樣複雜,獲得與失去之間,我們都在學習,學習什麼?我想,也許是一個更開闊的態度,面對自己、面對他人,在開闊中,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就像片子結束前,Arnold的母親來訪(他們兩人其實有許多相像),兩個人產生爭執,Arnold終於挑明了告訴她,「There are two things I demand from the people in my life: love and respect」……「如果妳不能作到,我只能說我很遺憾。」

身為一個同性戀不是Arnold的問題,它只是他其他問題(害怕一個人的寂寞、缺乏安全感、害羞等等)登場的地方,它們才是真正的敵人、真正的問題。在得與失、哭與笑、喜與悲之間,Arnold,終於一步步面對它們、解決它們,接受完全的自己。

愛與尊重,這並不是一個過份的要求,對嗎?如果有任何人不能作到,我也只能說我很遺憾。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