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回台之前就想要趁機看看的書。吸引我的主要是這個主題—美國印象,加以作者是村上春樹這麼一個暢銷作家,我想不論他寫了什麼,都會有很多人看吧,那意謂的是,會影響到不少人的「美國印象」,不論那些讀者先前對美國有多少印象。
在美國這樣一個表達直接、說話大聲的文化裡頭生活久了,會有點想念小時候成長過程裡頭熟悉的一種含蓄之美;長大以後,猛然想起,在平日較常有機會接觸到的文化當中﹝中、港、台、日、美﹞,卻彷彿只有在跟日本有關的事物上還找得到想念的那股氣息。我之所以挑上這本書,就是對在這種背景下生成的美國印象會被怎麼敘說感到好奇。
不曉得是不是我的中文能力退步了?這個中文書名讀起來就是讓我感覺怪怪的,也許比較像詩句?然而書中的內容倒是跟詩意沒有多大的關係,是很平實的散文集,集結十多年前作者到美國普林斯頓作客他鄉當時在一本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我猜想可能因為是發表在雜誌專欄上的文章,文筆上來說,顯得比較輕鬆,講的雖然是遠在美國的生活,文章卻會從離日本讀者很近的地方開始寫起。
以文章的字數與調性來看,這算是滿優質的專欄文章吧,作者顯然對這個專欄的主題與讀者有著清晰的輪廓;隨著雜誌一期期發行,讀者隔一段時間,固定服用,份量剛好。我是在誠品信義店看起來很優雅的長板凳上分兩次讀完全書的,消化就差了一點,讀著讀著老是想到歐吉桑在碎碎念的影像,幸而並非很討人厭的那一種。
書中有兩類文章讓我「感受」較深。一類是自己遇到過、可是還沒有清楚或者自信到可以侃侃而談表達出來的議題,作者的文字就會讓我有搔到癢處的快感;例如他寫他對女性主義與種族問題的所見所聞,就讓我一點都感覺不出來這是十多年前寫就的文章,我只能說,美國在這方面的變化還是緩慢到一個妳不大察覺得出來有變化的地步;至於他對普林斯頓大學作為「貴氣逼人」的高等教育現場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也挺逗的,這一行裡頭大概總是免不了會有一些這樣的人、這樣的現象出現。
另一類在閱讀過程裡頭觸動我的是作者本身就很熟悉的話題,如他寫到跟爵士樂有關的部分,我其實都不瞭解,但因為他對這個主題感情很深、關切很盛,他有很豐沛的情感與知識去處理這些話題,寫到這些事情的就總是都很有感染力。
總之,書我是看了。書店裡頭,它被安置在相當顯眼的地方,一疊站開可能有數十本甚至上百本晾在那裡,彷彿在說:「我就是賣!」
這樣的排場搭配一個從文字到人看起來都沒有什麼暢銷人氣作家派頭的作者他的作品,倒也是個有趣的對比。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